IMG_1030.JPG

01-4IMG_0944.JPG

IMG_0823.JPG

IMG_1027.JPG

IMG_0419.JPG

煙供的由來

 

煙供聚資法是由 藏密第十三世大寶法王噶瑪巴杜都多傑 所傳,為方便行者修持,經漢譯整理廣為普傳,以利人天,行者將因誠心精進修法之功德,而獲諸佛、菩薩加持,天龍八部擁護。尤其是人世間的諸惡因緣,可得轉輕、息滅,所求諸事滿願成就。行者即使一生只修一次煙供法,其功德將永存於法界而不滅,如此當知修持煙供,其利益不可思議。

 

焚香的意義 

 

許多人燒了一輩子香,卻不知道燒香的真正意義,更不知道在燒香的時侯也可以修法除障、聚財、增福。這種運用燒香來修行的方法,就叫做煙供聚資法,顧名思義即是運用燒香的供養來聚集福德資糧的一種方法。

 

佛法的修行,無非是透過外在有形的種種動作,用來啟發內在每個人本身就具足的佛性。而這種燒香供養聚集福德資糧的方法,乃是藉由修行者每天燒香時,特別再賦予觀照思量和持咒發心的方法,使燒香的立意更趨於圓滿和豐富,並日漸具足成就的資糧,減少修行過程的障礙,可說是一種自利利地,極稱方便和有益的最佳法門。(維摩經)有雲:上方有眾香世界,眾生聞香入律,自然止惡生善。這是指眾香世界的行者聞香而令行止有戒律,息滅惡念而生出善法,對於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也可適用。因為好的香,自然會讓聞者生出喜悅,這種喜悅對平素有修持的行者,馬上會轉換般若性智,對沒有任何修持的眾生,也可因此獲攝受,暫時止息惡念,進而生出向佛的善念。尤其重要的是六道眾生當中,有諸多眾生尚會覺知病痛和饑餓,這些眾生全靠佛教寺廟每天午供、藥食等佈施,才能稍解饑渴,其它的宗教均付之闕如。而身為一個佛教徒,應該分擔這些如來家業,每天在家中修習煙供,普令一切六道眾生聞香而食,滿足六道眾生的饑渴,如此結緣,日積月累,將是修行者成就的最佳資糧。

 

煙供所使用的香,必需具足(上供下施)的功能,否則不易竟功。所謂上供即是供養諸佛菩薩,下施即是佈施六道眾生。坊間一般的俗香皆未如法制作,故皆不具(上供下施)的功用。供養諸佛菩薩可用五香、五寶、五穀、五藥、五甘露,這些是娑婆世界最好的東西,佈施六道眾生則必需另加舍利、甘露丸、經咒,使六道眾生得以攝受而獲益。

 

煙供法的由來

 

相傳距今一千六百多年前,佛法由印度傳到中國,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座佛教的寺廟-白馬寺(經書由白瑪馱運而來)。而佛法傳到西藏地區,當時藏王赤松德贊想建一座寺廟來弘揚佛法,但是白天蓋廟晚上卻被妖魔鬼怪破壞,蓋了很久一直蓋不好,於是派人到印度請來了法力高強的蓮花生大士。

 

當時大家都認為蓮花生大士(簡稱蓮師)一定會跟這些妖魔鬥法,但是事出意外蓮師來到當地;收集了許多香樹木、松樹等,以及一些好吃的食物、好看的物品;等到晚上,將這些一切美好的事物燒起來,同時配合上經咒,供養這些妖魔鬼怪,此時的妖魔們身受感動之餘,便盡心盡力幫忙蓋廟,於是日夜動工,這座寺廟反而提早完工,而這座寺廟便是西藏的第一座寺廟-桑耶寺;蓮花生大士便成為藏土的精神指標;而這種供養的方法便是供法的由來。

 

一般我們在家自行做的煙供,有桑和束二種。早上做的稱為【桑】,傍晚做的稱為【束】。桑及束二種,都含有"上供和下施"。(上供和下施是在一起的,不是分開的) 桑】主要是清淨及消除礙障。【束】主要是回向、給予眾生。

 

煙供的材料:修《桑》時可以用一些乾淨的樹、草,最好的是松樹或柏樹的材料,可以淨除障礙及幫助消除蒙敝智慧的障礙。主要修的時間在早上。在修《桑》的時候,藏文裡有一段提到供養一些我們沒有聽說過的佛菩薩、冤親債主、我們六道眾生、障礙我們的眾生、奪取我們壽命的眾生、弱小的眾生、三界裡的一切眾生。

 

焚香煙供的功效價值

修《桑》主要是清淨、並可幫助我們的運氣、減低障礙。修《桑》的材料,"不可有熏食"或不淨物。 

 

修《束》的話,有分『白供』及『紅供』。供素食的名為白供,而可供葷食名為紅供。若供白供的話,供品中"不可有葷的食物"(在家居士不宜使用紅供---昆桑仁波切開示)

 

修《束》主要可幫助中陰身的眾生、或是孤魂、野鬼、亡者、鬼怪、六道眾生,修習以大悲觀世音菩薩為主、能讓一切眾生滿願,眾生有何需要即變現何物。《束》的煙供,又稱"嗅供",因為有的眾生必需借著吸取煙而獲得飽足或滿足。

 

煙供的功德: 二種煙供,裡面皆包含了供養上師、本尊、護法三根本,供養了佛菩薩、六道眾生、一切眾生。

 

供養上師~可獲得上師賜予加持;供養本尊~可獲得本尊賜予的二種成就:(a)不共同成就~亦稱勝義成就,指成就佛道上的成就 (b)共同成就~指事間上的財富、權力、消除病苦、消除障礙;供養護法~可完成息、增、懷、誅四種事業並可消滅修持佛法上的礙障提升靈性般若智慧超越生死。

山林靈氣能量祝福您福慧滿滿積聚福德豐收如意心想事成❤

arrow
arrow

    laincharn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